
在国家建立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一案三制”应急管理原则指导下,中国石油持续加强风险管理,以基层建设为重点,以系统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着力点,全面规划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海上应急体系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石油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以下简称海上应急中心)负责辽河油田、冀东油田和大港油田7175平方公里的渤海勘探区域里,滩海、浅海及海油陆采端岛等海上勘探开发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和日常预防。中心现拥有多功能工作船3艘、搜救船2艘、浅吃水的小型溢油回收船7艘,以及两栖溢油回收车多辆,具备Ⅱ级以上海上事故应急响应能力,同时具备溢油应急、海上消防和救生三大功能。
目前,海上应急中心与曹妃甸海事处签署《曹妃甸水域海上搜救联动协议》《曹妃甸海空立体巡航联动机制合作协议》, 与天津市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签署《天津水域油污应急联动协作协议》,与营口海事局签署《营口水域油污应急联动协议》,建立起水域应急联动协作机制。
根据“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海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目标,海上应急中心在海上溢油回收、海上救援、海上石油设施消防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挑战一:如何提升海上冰冻条件下的应急能力。冬季,环渤海可能出现冰冻情况。冰区溢油应急属于世界性难题,应急装备、处置手段和技术缺乏,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冰区环境进行应急研究。海上应急中心一方面在新船建造上提升破冰能力,另一方面加快引进适用性较强的应急装备,研发相关技术,提高海上冰冻条件下的应急能力。
挑战二:如何加强水上应急的措施研究和装备提升。石油泄漏会造成环境污染,在目前具备海上溢油回收能力的情况下,如何具备江河湖泊的溢油防范和回收能力,是海上应急中心目前正在做的一项工作。
挑战三:船舶操作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船舶是应急处置的重要载体。随着应急船舶的逐步到位,船舶管理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加强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同时,海上应急中心加强船舶的操作管理,组织基层船舶管理人员交流船舶管理经验,明确船舶管理职责与工作流程;指导救援站安排基层船舶管理人员长期驻船学习,使他们掌握船舶设备操作、维护、保养和修理能力;加强高级船员和普通船员业务培训,促使他们掌握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设备故障的发现和处理能力。
海上应急中心按照“高起点筹划、高水平配置、高素质建设、高效率救援”的指导思想,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和社会责任,打造高水平海上应急救援队伍。“随着应急装备调整方案的实施,进口和国产应急装备的到位,以及辽河、大港正式救援站的设计和建设,我们实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海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目标指日可待。”海上应急中心主任李喜来如是说。